北京公交刷卡機綠燈但錢沒變
網上關于北京公交刷卡機綠燈但錢沒變的刷卡知識比較多,也有關于北京公交刷卡機綠燈但錢沒變的問題,今天第一pos網(www.lol998.com)為大家整理刷卡常見知識,未來的我們終成一代卡神。
本文目錄一覽:
北京公交刷卡機綠燈但錢沒變
5月20日,晚上8點半,初夏的北京,微風拂過,涼爽宜人,正是適合騎行的季節。海淀西二旗后廠村自行車專用道起點處,下班晚高峰已過,仍有三三兩兩的騎行者,跨上自行車,駛往家的方向。
30出頭的梁笑是一名后廠村的碼農,她騎著共享單車來到自行車專用道起點,準備花半個小時,騎行回到位于回龍觀的家。相比打車和乘地鐵,她更喜歡這種運動和悠閑兼顧的交通方式,“工作特別累的時候,騎車反而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很多密閉的空間不能去,梁笑便常常帶著兒子,來這條自行車專用道騎車。
另一位騎行愛好者,下班后專門繞路十公里,來體驗這條自行車專用道,“感覺太爽了。”
自行車專用道共有三條車道,路面凈寬6米,左右兩邊分別是綠色車道,中間紅色車道為潮汐車道。道路寬闊,路燈明亮。車道全程采用封閉式管理,禁止行人、電動自行車及其他車輛進入。專用道全長6.5公里,東起昌平回龍觀同成街與文華路交叉路口,西至上地后廠村路與上地西路交叉口。
這條2019年5月31日開通的北京首條自行車專用道,到今年5月31日就將開通滿兩年。新京報記者從市交通委獲悉,開通兩年來,該自行車專用道累計通行量已超過318萬人次,累計碳減排超過800噸。2021年,北京還將推進回龍觀自行車專用道東拓和南展工程的建設工作。
2021年2月9日,方磊與騎友相約在長安街騎行,自行車道十分寬闊。受訪者供圖
愛上自行車的人
一年四季,只要不是極端天氣,張婧都會騎車上下班,從沙河到雍和宮來回60公里,將近兩個小時,這樣的通勤方式,她已經堅持了5年。
張婧與自行車結緣純屬偶然。2017年,她參加公司的團建項目:環西湖騎行。隨風自由自在的騎行感受,讓她一下子愛上了這項運動。接觸騎行之前,張婧除了工作基本沒有其他愛好,生活單調而沉悶,在自行車上,她有了全新的感受,“能感覺到風,看到更多的風景,特別開心。”
回京之后,張婧立刻買了一輛山地車,從此告別了每天來回三小時的地鐵通勤,改為騎行上下班。
回憶起最初對騎行的熱愛,張婧用“瘋狂”兩個字來形容。不管是下雨、刮風,哪怕是重度污染的極端天氣,她也會騎行。有一次下雨,路面積水嚴重,山地車多半個車輪都淹在水里,但張婧穿個雨衣照樣騎車上班。
從山地車到公路車,張婧慢慢入門,升級裝備。她每周末都會參加騎友群里組織的活動,昌平區、延慶區等熱門騎行路線她都去過。
騎行讓張婧領略到北京四季分明的美景。草木復蘇的春天,到處充滿著生機勃勃的綠色。張婧最愛春天騎行,在她看來,三月底的景色最美,漫山遍野都是絢麗的白桃花。
熱情似火的夏天,大片的樹蔭是張婧青睞的遮陽傘。每過一個夏天,張婧的皮膚會變黑幾個度。
秋高氣爽的九十月份,最讓張婧依依不舍,她會“爭分奪秒地享受最后舒適的騎行時光。”
即使在寒冷的冬天,張婧也不會“封車”。她會多穿一件厚外套御寒,“讓自己運動起來就不會覺得冷。”
張婧沒有看天氣預報的習慣,這讓她趕上了2021年春天的一場沙塵暴。由于沒有做特殊防護,騎到公司時她鼻子里都是灰。但她并不覺得是壞事,“偶爾對抗惡劣天氣,感覺還挺爽的。”
從事保險行業的張婧,平時工作壓力大,騎行成了她緩解壓力的最好方法。“每天工作結束,再怎么疲憊,一騎車就感覺很快樂。”偶爾心情不好時,一天通勤近60公里都滿足不了她。騎行愛好者把騎行某地叫做“刷”,她還會再去刷個長安街、十三陵水庫。“運動會產生多巴胺,心情會舒暢、快樂。”
她在騎行中結識了很多不同年齡和圈層的朋友,“騎友們都很單純很純粹,就是跟一家人似的。”
2021年5月20日晚,后廠村自行車專用道起點,下班的人們準備騎著自行車回家。新京報記者喬遲 攝
2019年5月31日,北京開通首條自行車專用道,東起昌平回龍觀同成街與文華路交叉路口,西至上地后廠村路與上地西路交叉口,全長6.5公里。
這條自行車專用道建成以后,許多住在昌平工作在后廠村的上班族將通勤方式改為騎行,周齊就是其中一員。
周齊的工作是游戲策劃,長期坐在電腦前讓剛步入而立之年的他渾身僵硬,身體快速發胖,騎行通勤成了他鍛煉身體的方式。
“跟騎摩托車感覺差不多,但是騎自行車完全用自己的力量驅動,所以成就感會更強烈。”每天1小時的騎行,讓周齊去年一年瘦了將近20斤。風刮日曬,周齊的小腿和胳膊不可避免地變黑了很多,黑白分明,“小腿好像穿了黑色絲襪。”
2015年還在大學時,薛銘就開始接觸山地車,每天都是騎車上下學。他原本學的專業是商務英語,因為熱愛,2017年畢業后,薛銘從事了與騎行相關的行業。
薛銘目前為一家代理國外自行車品牌的經銷商工作。他從車輛的零配件組裝、自行車銷售做起,同時在2017年開通了b站賬號,記錄外出騎行的過程和風景。
2018年,他制作的《如何選擇入門公路車》視頻獲得了9.8萬的播放量,粉絲激增。此后他又搬運、制作公路車修復、組裝、清洗、換胎等視頻教程,獲得了不錯的播放量。
薛銘告訴新京報記者,比較專業的自行車有兩種,分別是山地車和公路車,二者適應的地形也不一樣。山地車的輪胎和車架更粗大,減震性能好,適合泥濘的石子路、山路;公路車的車胎比較細,車架輕,適合水泥路、柏油路面。
在薛銘看來,公眾對于自行車的消費,從2018年起有了質的變化。2018年前,公眾對自行車的理解多為代步工具,而不是當做一項運動,所以消費價格偏低,滿足需求即可。
2018年后,公眾逐漸注重綠色出行,并且對騎自行車有強身健體的需求。選擇騎行的人越來越多,消費水平提高,高端自行車開始暢銷。十萬元以上的公路車,目前經銷商的五家店鋪,一個月能賣十輛到二十輛。
作為騎行愛好者,方磊也是騎行通勤,家在北四環公司在望京,這讓他的通勤單程只有八九公里,騎行需要20分鐘。
2013年,剛畢業的方磊看了兩部關于騎行的電影:滇藏線騎行電影《轉山》和臺灣自行車旅行電影《練習曲》,受到鼓舞的他立刻買了一輛山地車。享受騎行過程中追求速度的感覺,欣賞沿途的風景,是方磊熱愛騎行的理由。
方磊的職業是公司公關,上班長時間待在格子間,日常通勤在市區騎車,車多人多,比較局限。
2020年10月,方磊在北京門頭溝區譚王路騎行。受訪者供圖
周末去郊區騎車,讓方磊有種“老鷹從籠子里放出來的感覺,終獲自由。”他把騎行當做娛樂休閑的方式,在放松的過程中,讓自己的狀態得到調整。
方磊會在騎行中徹底放空自己,不去想生活和工作中的瑣事,只專注于速度和風景。
薛銘熱愛可以親手操縱方向和速度的感覺,還可以遠離城市的喧囂。“騎車不能玩手機,脫離了電子產品的束縛,真正把自己放空。”他則會思考生活中遇到的難題,讓自己樂觀地去對待每件事。
薛銘接觸過很多騎行愛好者,他發現這群人有個共同點,“非常陽光,有正能量。熱愛生活,熱愛運動。”
騎行帶來更多改變
對于騎行者而言,騎行改變的不只是通勤方式。
張婧經常會在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體,發布自己的騎行旅程。張婧的同事、朋友、家人會好奇地問她,“你為什么對自行車這么癡迷?”一些有減肥意向的朋友也會問她,騎行能不能減肥,剛開始騎應該買什么樣的裝備,等等。
2018年夏天,張婧與騎友相約騎行川藏線,整個路程用了22天。受訪者供圖
在張婧的熱情鼓勵下,好幾個朋友也開始接觸騎行。2020年夏天,張婧拍攝騎行視頻并簡單剪輯后發在網上,收獲了大量粉絲。很多女生看了她的視頻后私信她,也想把騎行作為愛好培養。“這種感覺特別自豪,我可以影響很多人動起來,他們也能感受到我當初愛上運動的快樂。”張婧體會到了分享的快樂。
張婧還有意外的收獲。自從愛上騎行以后,張婧的性格也從原來的膽小自卑,變得陽光自信。除了騎行,她還接觸了跑步、游泳等運動,“以前一直覺得自己只是個普通人,當我去跑馬拉松,跑遍北京每一座山,我慢慢發現我可以做更多的事。我竟然還能拿馬拉松冠軍,能用22天騎行川藏線,甚至有品牌商找到我,要贊助我參加比賽。”
方磊在騎行中也收獲了更多的朋友。他喜歡參加熟人組織的周末騎行,平均來回路程大約100至150公里左右,離他家不遠的延壽鎮通往慈悲峪、四海鎮的路線,是他比較喜歡的一個路線。
方磊身邊的同事或校友組成騎友圈,大家互相熟悉,對彼此的騎行水平知根知底,騎行時可以相互配合、照顧。中途休息時也可以一塊聊聊天。
另一種騎行活動是各種騎行社團的微信群,不定時組織的。各行各業的陌生人因為相同的愛好聚在一起,但騎友之間交流度比較低。
騎行剛入門時,方磊和朋友參加過某騎行俱樂部組織的“盟新局”。在他的理解中,盟新局大概是每小時25公里的騎行速度,但實際上騎友們的均速達到了每小時35公里左右。大家一起出發,騎了半個小時之后,完全見不到領隊人影了。“騎得很累,但根本追不上。”
騎行中,前面騎友速度快,后面的人被遠遠甩下的情況稱為“拉爆”,“我們被別人拉爆了,很不爽。”
2020年8月,方磊在昌平區慈悲峪村騎行,周末騎行是他喜愛的放松方式。受訪者供圖
從2021年開始,方磊有了更多的安全意識。他每次會在周末騎行的前一天在網上給自己買份保險, “心里會踏實一些。”
在方磊看來,自行車看起來是一項一人一車說走就走的運動,但本質上還是一項人與人合作的項目。
跟同事和朋友一起騎行,可以對每一個人的性格有更深的了解,對于后續交朋友或者工作都會有些幫助。比如有人喜歡提前做規劃,擔任騎行活動里的策劃角色;有人比較細心,會給大家提前準備水和食物。
昌平區的路邊經常會貼很多騎行標語,最令方磊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一個人可以騎得更快,一群人可以騎得更遠。”
在一個騎行隊伍中,領隊人打頭陣,后面隊員排成一列縱隊跟隨,領頭人會幫后面隊友破除風阻,叫做破風。每騎一段路換一個人破風,“有團隊的配合,其實你能去的地方相對就會更多更遠一些。”
六年前,方磊曾與騎友環青海湖騎行,近處是大片黃澄澄的油菜花田,遠處是青綠色的草地,湛藍色的青海湖在遠處靜謐的流淌,湖的背后是白雪覆蓋的大山,云層盤旋在雪山頂處,形成一幅極美的畫面。
讓騎行更安全
在有著多年騎行經驗的騎友們看來,北京的道路規劃比較方便自行車騎行。
北京的自行車道劃線分明,在一些寬闊馬路上會建綠化帶隔開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給騎行減少了阻礙。有些道路還會標劃出一條紅色區域,印著自行車的標志,有一定的引導作用。
但騎行者有時也會遇到難題,比如非機動車道總是被停靠的機動車占據,自行車只能被擠到機動車道騎行,如果這時還有逆行的電動車,出事故的概率就會很高。
方磊說,騎友們最愛吐槽的,就是白天怕碰到老年代步車,晚上怕逆行電動車。
老年代步車占用非機動車道行駛,速度很快,騎車的人還不看后視鏡,沒有剎車和轉向燈,有時突然變道或轉彎,十分危險。
逆行的電動車是騎行者們害怕遇到的。方磊在下班時經常遇到接送孩子的家長騎電動車逆行,逆行的外賣和代駕小哥更是常態,他們為了趕時間速度總是很快,還經常看著手機忽略路況。
天黑以后,外賣和代駕小哥的車燈很晃眼,有點類似于汽車的遠光燈,導致騎行者看不清前面的路,特別容易出事故。
張婧和薛銘都與逆行的電動車發生過碰撞事故。
2020年張婧下班途經東三環,遇到一個騎電動車逆行的人。由于路燈昏暗,張婧發現時已經來不及剎車。劇烈的碰撞讓張婧從車前飛了出去,肋骨撞在車把上,整個人趴在地上。“當時覺得肋骨要斷了。”所幸去醫院檢查后發現并無大礙。
2020年11月初,薛銘下班時曾與逆行的代駕小哥發生過碰撞。“騎公路車速度會比較快,時速能到每小時30甚至40公里,天黑時容易對逆行車輛反應不靈敏。”
即使在自行車專用道上,周齊也遇到過逆行的現象。除此之外,還有來自行車專用道體驗、游玩的騎行者,甚至一排人占了整條道的情況都存在。“他們會到處逛逛看看,不注意路況,如果其他騎友車速很快還是比較危險的。”
周齊說,速度剛提起來時,如果前面有人擋了一下,就要趕緊剎車重新再發力提速,非常破壞騎行的節奏。
騎友們希望,大家能更加遵守交通法規,共同營造一個更健康的騎行環境。
此外方磊與騎友聊天時,發現大多數騎友的車都被偷過。2013年和2015年,方磊丟過兩輛山地車。
自行車輕便、容易被偷,騎友們因此養成了人車不分離的習慣。大多數騎友都會把車放在家里,在公司也會放在有專人看守的車棚。方磊的公路車上萬元,車子和他幾乎形影不離。“有時候去商場買個東西,還得把車放在大玻璃門下一眼就能看見的地方,買完東西立馬就出來。”
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北京市騎行人數顯著增長。2020年北京市交通發展年度報告顯示,2019年,北京市自行車騎行量達到5.4億人次,占比為6.4%。而在中心城區,自行車出行的比例還要高。數據顯示,12.1%的出行者會選擇騎車出行。
為了創造更適宜騎行的道路環境,北京的慢行系統、綠色出行基礎設施也在不斷完善。
據了解,2021年開始,北京將全面提升二環路慢行系統騎行環境。這項工程預計今年6月底可全線完工。完工之后,二環輔路的非機動車道寬度將從2米左右普遍提升至3米以上,最寬處能達到3.6米,總共能完成51.7公里二環路輔路的全線優化改造工程。
此外,北京還將適當壓減機動車道寬度,對路幅寬度12米以上道路的非機動車道寬度不足路段進行綜合整治,保障其通行寬度達到2.5米以上。全年完成97個路段、32公里整治任務。
同時,北京將加大非機動車闖紅燈、逆行等違規行為的查處力度。
北京為自行車改變的不只是道路,還有信號燈。北京二環輔路將設置騎行者專屬的“左轉綠燈”,在每一個紅綠燈周期中,都有一次非機動車的“左轉綠燈”,時長約為20秒,地面上也清晰地標出了“一次性左轉”通過路口的行駛區域。實施后,騎行人由東向南過路口,只需等候一次交通信號燈即可完成,不用按照之前先由東向西,再由西向南等候2次交通信號燈,使出行更加省時、安全。
2020年冬天,方磊早上通勤時經過復興門內大街,發現幾位穿戴專業的騎友。受訪者供圖
方磊希望,以后能通過自己的雙腿蹬著車,去看更多的美景,體驗更多在路上的感覺,“只有騎行在路上,才能體會沿途的風景”。
(文中梁笑、張婧、周齊、薛銘、方磊均為化名。)
新京報記者 喬遲
編輯 袁國禮
校對 張彥君
以上就是關于北京公交刷卡機綠燈但錢沒變的知識,后面我們會繼續為大家整理關于北京公交刷卡機綠燈但錢沒變的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轉載請帶上網址:http://www.lol998.com/shuakatwo/165412.html
- 上一篇:食堂刷卡機批發食堂刷卡機價
- 下一篇:食堂刷卡機二維碼設置